【字体: | 大 | 中 | 小 | 】 |
厦门长庚医院院长郭继阳教授是台盟的老朋友。2013年-2014年,台盟市委曾两次赴厦门长庚医院就台资医院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时任厦门长庚医院副院长的郭教授亲自接待,并向盟员们介绍了医院的经营管理情况。这次,郭教授受邀来沪为第九人民医院干部管理培训班做讲座。虽然,郭教授在沪停留时间非常短暂,但还不忘台盟的老朋友,拜访了杨健主委等台盟市委的老朋友,并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厦门长庚医院2008年正式开张运营,是目前在大陆经营的最大的台资医院。虽然,2008年郭教授还没有正式到厦门长庚医院工作,但时常会被高雄长庚医院派到厦门坐诊,同时也经常参加大陆的一些学术交流活动。2012年,郭教授被高雄长庚医院正式委派到厦门长庚医院担任副院长。2014年任职期满,郭教授又回到台湾生活。而今年他又被任命为厦门长庚医院的院长,郭教授与大陆的情缘得以延续。10月17日下午,我有幸认识郭教授,并与他聊起了这些年他在大陆的工作和生活感受。 感受大陆在不断进步 “这几年大陆一直在进步。”这是郭教授在这次访谈常常说到的话。他跟我列举了大陆的两个变化,让我印象深刻。 2008年-2009年期间,郭教授时常在厦门长庚医院坐诊。他向我形容那段时间在医院工作的心情,用了一个成语“提心吊胆”。郭教授说,“我常常在里面给病人看病,外面就不时的有人在争吵。有的人是因为插队跟别人争吵,有的人是预约好的就诊时间延迟了,与医护人员争吵。有时候,人们还会因为这些小事打架。我觉得这个地方有点让人‘提心吊胆’。”当时郭教授对大陆还有一个印象,是来自同事口中的描述。有两位同事在得知他要正式到大陆工作,就给他打起了“预防针”。他们说,“你去厦门要当心哦!那里你一个星期要吃喝八天,最后你一定会受不了!”郭教授听到同事口中“一个星期吃喝八天”,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2012年,郭教授被正式派到厦门长庚医院工作。他觉得这短短几年,大陆在不断进步。他说,人们看病的习惯改善了不少,人们在医院排队守序,也很少有争吵或打架的现象。另外,郭教授来厦门正式工作时,习主席正在大陆全面实行“八项规定”。所以,同事们所说的“一个星期吃喝八天”的应酬他也未曾经历过。郭教授说,“我在大陆应酬并不比台湾多。这方面真的很不错,保护了大家的身体。”提到习主席时,郭教授用了“欣赏”一词。他说,“我来厦门时,记得当时大陆反贪、反奢侈之风刚刚开始,我们医院里的同事们都说这个做起来很困难。而习主席坚持到现在,真得很不容易。我很欣赏他。” 文明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环境 谈到大陆近年来的进步,同时郭教授也直言不讳大陆还需深层次的进步。他跟我说起了他在杭州参加会议的一次经历。 有一次,郭教授去杭州参加两岸医学方面的交流会议。那次会议下榻的酒店很好,整个会议交流过程也不错,总体让人感觉很亲切。但有一件事情让他深刻体会大陆网络热门字“赶”的含义。他说,“会议结束的第二天,我在接驳站台排队等车赶往机场。接驳巴士来后,站在旁边排队的我没能坐上车。当时,我看时间还来得及,心想再等一辆车应该没问题。然而,下一辆车来时,突然有一个身材魁梧的男子挡在我面前。该男子和他的一家人坐上车,而我却没法上车。那一次我排队等了一个多小时才坐上接驳巴士。那时心理还真得挺着急的,生怕赶不上飞机。这才体会到大陆真得很‘赶’。” 针对大陆这种“赶”的症状,我向郭教授寻求是否有解决的“良方”。郭教授很诚恳地跟我交谈了他个人的看法。他说,“新加坡通过重典来规范国民的行为举止。台湾更多的是努力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种好的环境下,大家就会自觉地这么做(如遵守公共秩序),也会从内心认同这样做(如遵守公共秩序)是对大家都有利的,也是美好的。近年来,人们在厦门长庚医院看病,插队现象越来越少,也是因为医院已经营造了一个遵守秩序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会在无形中约束人们的一些不良行为。” 郭教授的讲话让我想起了一个原理“破窗效应”。一些公共场所,人们之所以都不遵守秩序,就是因为这种不良行为没有得到环境的有效约束,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对于我的这份忧虑,郭教授倒是更加自信。他说,“大陆在很多方面已经着手开始做了。我在厦门工作期间,就发现当地的市民在公交车上都有让座的习惯。上海和广州这方面也都比较好。相信大家都希望生活中能够彼此相处好,关键是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而对于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郭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当前,大陆很多好的政策制度需要更有效地落实。这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凝聚全社会共识,要持之以恒。当然,领导也要以身作则,这点很重要。在厦门长庚医院,护理人员之所以能‘以病患为中心’,做到贴心服务,就是因为营造了服务意识的环境,尤其是医生带头这样做的,这给护理人员树立了很好榜样。” 这是郭教授第三次来上海,上两次还是十五年前。他说,“上海太大了,对上海蛮有好感的。”提到“好感”,我向郭教授谈起了两岸人民“心灵契合”这个话题。他跟我讲了他自己的心灵感受。他说,“记得去年回到台湾,有次在路上正好看到一个人在等车,听口音像是北方人。‘哦,是大陆来的。’对这个人,内心会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这些年来,我每次去大陆,都会受到大陆朋友的热情接待。我想当时对这个人那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就是两岸交流的结果。”他还特地笑着强调,“如果当时那个人讲得是上海话,我会更亲切哦,因为在上海有亲人和朋友。” 是啊,两岸很多情感就是在人们这种你来我往的交流中慢慢积累和升华。 “实现两岸人民的心灵契合,是双方都希望达成的方向和目标。但还有不少困难。”郭教授继续说,“因为目前两岸互相认识上都有所偏差,需要两岸互相提升。”他举了一个医学领域的例子。他说,“长庚医院在厦门经营,就碰到两岸医疗体制融合的问题。对同一种疾病,两岸双方都有各自的诊疗模式,也各有优点。如何结合彼此的优点,做得更好,尤其是以中国人的角度,在亚洲乃至全球做出些成绩来,还是比较困难。因为这里有教育理念、社会价值观、医疗制度等等问题。我相信两岸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交流合作都或多或少有这样困境。”至于如何“求大同,存小异”,郭教授认为“关键还是要靠交流,尤其是民间的交流,在交流中慢慢的磨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好的精神理念,如‘包容’。这种文化理念应该体现在两岸交流合作中。”郭教授望着马路上的车流,笑着说,“两岸人民认同一个目标,彼此都抱着‘包容心’开展交流合作,相信在时间的流转中会慢慢达成一些共识。到了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就会走到大家都认为美好的集合点。” 最后谈到台湾当前的形势,郭教授真诚地说,“我希望台湾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地方。台湾大部分老百姓都想要安定,不希望出现很大的变动。在两岸关系上,需要大家互相包容,加强民间交流,彼此都努力,继续提升。” 随着夜幕的降临,这次短暂交流也结束了。郭教授第二天上午还要去第九人民医院做讲座。他这次讲座的主题是“台湾长庚医院的经营管理理念”。确实,在医疗方面,台湾有许多领域走在大陆前面,值得大陆学习和借鉴。近年来,随着两岸“三通”便利化,两岸各领域的交流持续深入。相信两岸在这种点滴的交流中,彼此会走得更近,也走得更好。(文/张丽俊)
在交流和包容中达成心灵契合
厦门长庚医院院长郭继阳教授是台盟的老朋友。2013年-2014年,台盟市委曾两次赴厦门长庚医院就台资医院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时任厦门长庚医院副院长的郭教授亲自接待,并向盟员们介绍了医院的经营管理情况。这次,郭教授受邀来沪为第九人民医院干部管理培训班做讲座。虽然,郭教授在沪停留时间非常短暂,但还不忘台盟的老朋友,拜访了杨健主委等台盟市委的老朋友,并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厦门长庚医院2008年正式开张运营,是目前在大陆经营的最大的台资医院。虽然,2008年郭教授还没有正式到厦门长庚医院工作,但时常会被高雄长庚医院派到厦门坐诊,同时也经常参加大陆的一些学术交流活动。2012年,郭教授被高雄长庚医院正式委派到厦门长庚医院担任副院长。2014年任职期满,郭教授又回到台湾生活。而今年他又被任命为厦门长庚医院的院长,郭教授与大陆的情缘得以延续。10月17日下午,我有幸认识郭教授,并与他聊起了这些年他在大陆的工作和生活感受。
感受大陆在不断进步
“这几年大陆一直在进步。”这是郭教授在这次访谈常常说到的话。他跟我列举了大陆的两个变化,让我印象深刻。
2008年-2009年期间,郭教授时常在厦门长庚医院坐诊。他向我形容那段时间在医院工作的心情,用了一个成语“提心吊胆”。郭教授说,“我常常在里面给病人看病,外面就不时的有人在争吵。有的人是因为插队跟别人争吵,有的人是预约好的就诊时间延迟了,与医护人员争吵。有时候,人们还会因为这些小事打架。我觉得这个地方有点让人‘提心吊胆’。”当时郭教授对大陆还有一个印象,是来自同事口中的描述。有两位同事在得知他要正式到大陆工作,就给他打起了“预防针”。他们说,“你去厦门要当心哦!那里你一个星期要吃喝八天,最后你一定会受不了!”郭教授听到同事口中“一个星期吃喝八天”,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2012年,郭教授被正式派到厦门长庚医院工作。他觉得这短短几年,大陆在不断进步。他说,人们看病的习惯改善了不少,人们在医院排队守序,也很少有争吵或打架的现象。另外,郭教授来厦门正式工作时,习主席正在大陆全面实行“八项规定”。所以,同事们所说的“一个星期吃喝八天”的应酬他也未曾经历过。郭教授说,“我在大陆应酬并不比台湾多。这方面真的很不错,保护了大家的身体。”提到习主席时,郭教授用了“欣赏”一词。他说,“我来厦门时,记得当时大陆反贪、反奢侈之风刚刚开始,我们医院里的同事们都说这个做起来很困难。而习主席坚持到现在,真得很不容易。我很欣赏他。”
文明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环境
谈到大陆近年来的进步,同时郭教授也直言不讳大陆还需深层次的进步。他跟我说起了他在杭州参加会议的一次经历。
有一次,郭教授去杭州参加两岸医学方面的交流会议。那次会议下榻的酒店很好,整个会议交流过程也不错,总体让人感觉很亲切。但有一件事情让他深刻体会大陆网络热门字“赶”的含义。他说,“会议结束的第二天,我在接驳站台排队等车赶往机场。接驳巴士来后,站在旁边排队的我没能坐上车。当时,我看时间还来得及,心想再等一辆车应该没问题。然而,下一辆车来时,突然有一个身材魁梧的男子挡在我面前。该男子和他的一家人坐上车,而我却没法上车。那一次我排队等了一个多小时才坐上接驳巴士。那时心理还真得挺着急的,生怕赶不上飞机。这才体会到大陆真得很‘赶’。”
针对大陆这种“赶”的症状,我向郭教授寻求是否有解决的“良方”。郭教授很诚恳地跟我交谈了他个人的看法。他说,“新加坡通过重典来规范国民的行为举止。台湾更多的是努力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种好的环境下,大家就会自觉地这么做(如遵守公共秩序),也会从内心认同这样做(如遵守公共秩序)是对大家都有利的,也是美好的。近年来,人们在厦门长庚医院看病,插队现象越来越少,也是因为医院已经营造了一个遵守秩序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会在无形中约束人们的一些不良行为。”
郭教授的讲话让我想起了一个原理“破窗效应”。一些公共场所,人们之所以都不遵守秩序,就是因为这种不良行为没有得到环境的有效约束,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对于我的这份忧虑,郭教授倒是更加自信。他说,“大陆在很多方面已经着手开始做了。我在厦门工作期间,就发现当地的市民在公交车上都有让座的习惯。上海和广州这方面也都比较好。相信大家都希望生活中能够彼此相处好,关键是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而对于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郭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当前,大陆很多好的政策制度需要更有效地落实。这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凝聚全社会共识,要持之以恒。当然,领导也要以身作则,这点很重要。在厦门长庚医院,护理人员之所以能‘以病患为中心’,做到贴心服务,就是因为营造了服务意识的环境,尤其是医生带头这样做的,这给护理人员树立了很好榜样。”
在交流和包容中达成心灵契合
这是郭教授第三次来上海,上两次还是十五年前。他说,“上海太大了,对上海蛮有好感的。”提到“好感”,我向郭教授谈起了两岸人民“心灵契合”这个话题。他跟我讲了他自己的心灵感受。他说,“记得去年回到台湾,有次在路上正好看到一个人在等车,听口音像是北方人。‘哦,是大陆来的。’对这个人,内心会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这些年来,我每次去大陆,都会受到大陆朋友的热情接待。我想当时对这个人那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就是两岸交流的结果。”他还特地笑着强调,“如果当时那个人讲得是上海话,我会更亲切哦,因为在上海有亲人和朋友。” 是啊,两岸很多情感就是在人们这种你来我往的交流中慢慢积累和升华。
“实现两岸人民的心灵契合,是双方都希望达成的方向和目标。但还有不少困难。”郭教授继续说,“因为目前两岸互相认识上都有所偏差,需要两岸互相提升。”他举了一个医学领域的例子。他说,“长庚医院在厦门经营,就碰到两岸医疗体制融合的问题。对同一种疾病,两岸双方都有各自的诊疗模式,也各有优点。如何结合彼此的优点,做得更好,尤其是以中国人的角度,在亚洲乃至全球做出些成绩来,还是比较困难。因为这里有教育理念、社会价值观、医疗制度等等问题。我相信两岸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交流合作都或多或少有这样困境。”至于如何“求大同,存小异”,郭教授认为“关键还是要靠交流,尤其是民间的交流,在交流中慢慢的磨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好的精神理念,如‘包容’。这种文化理念应该体现在两岸交流合作中。”郭教授望着马路上的车流,笑着说,“两岸人民认同一个目标,彼此都抱着‘包容心’开展交流合作,相信在时间的流转中会慢慢达成一些共识。到了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就会走到大家都认为美好的集合点。”
最后谈到台湾当前的形势,郭教授真诚地说,“我希望台湾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地方。台湾大部分老百姓都想要安定,不希望出现很大的变动。在两岸关系上,需要大家互相包容,加强民间交流,彼此都努力,继续提升。”
随着夜幕的降临,这次短暂交流也结束了。郭教授第二天上午还要去第九人民医院做讲座。他这次讲座的主题是“台湾长庚医院的经营管理理念”。确实,在医疗方面,台湾有许多领域走在大陆前面,值得大陆学习和借鉴。近年来,随着两岸“三通”便利化,两岸各领域的交流持续深入。相信两岸在这种点滴的交流中,彼此会走得更近,也走得更好。(文/张丽俊)
日期: 201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