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 大 | 中 | 小 | 】 |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中的一项重要方针。自1979年元旦首次提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后,三十年来,经过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不断探索,“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本文主要就这一方针的发展特点进行了论述,并就当前形势下,如何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让这一方针在两岸关系中取得更好的实效提出一点建议。 一、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的论述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我们寄希望于1700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这是我党首次提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1984年国庆节前夕,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在接见港澳台国庆参观团时说:“我们多次真心诚意地、反复地、郑重地提出祖国统一、台湾回归的方针政策,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各族人民来共同努力,付诸实现”。 这是党的高级领导人在讲话中首次提到了“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二、中国共产党“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的特点 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了三大特点。 三、当前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的思考 三十年来,“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这一方针已经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这一方针也在实践中使两岸关系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没有发展的空间。事实上,在今后的实践中,贯彻和落实“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还任重道远。根据2009年7月,《远见》杂志发表了一篇《两岸民众互看价值观关键调查》,这篇调查文章发现,大陆人认为台湾人是他们的家人与亲戚,超过52.3%,认为台湾人是生意伙伴的仅是16.2%。台湾过半数的民众认为两岸关系最好的状态还是维持在经济紧密互动,最亲密也只是做到朋友,至于当家人、亲戚的比率则都低于10%。 另外,2011年1月16日台湾“陆委会”的公布最新民调显示,支持两岸统一的台湾民众比例持续探底。仍有87%的台湾民众主张“维持现状”,具有相当稳定性。其中在“维持现状,以后独立”的选项上,达到了17.6%,为近6年新高;“永远维持现状”为28.4%,这部分的数字与过去10年对比,有整体上升趋势。 以上民调显示,马英九执政后,两岸关系大缓和大发展、大陆也不断向台湾释放善意,然而台湾民众的统独意识并没有发生积极变化,反而出现了倒退。虽然,大陆对台湾“维持现状”的主流民意表示理解。但是,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如果台湾民众依旧保持高比例的“维持现状”的心态,那么两岸和平统一就会变得遥遥无期。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因此,在两岸大交流的良好态势下,如何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这一基本方针并取得实效,是当前我们对台工作必须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199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其中第七项主张指出: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的一切正当权益。欢迎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士,同我们交换有关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的意见,也欢迎他们前来参观、访问。这使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思想得到深化。1997年9月,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寄希望于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
2003年3月,中国共产党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台湾代表团审议时,就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台工作谈了四点意见,其中一点就是“要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胡锦涛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界委员时,又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建议,明确指出“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2007年10月,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申明“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
回顾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就“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的重要表述,由此可见,三十年来无论台海局势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从未动摇和改变。
(一)中国共产党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具有时代性
三十年来,“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随着形势的变化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即由原来的“以寄希望于台湾当局为主兼顾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到“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再到“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不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最后是“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的发展历程。由此可见,三十年来,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已经被提升到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这种发展历程,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对不同时代的台情的准确把握。
具体而言,在邓小平时期,台湾还是国民党一党执政,而且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所以,中国共产党处理两岸关系以“台湾当局”为主。但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台湾当局与台湾人民并不是利益共同体,因此在解决台湾问题时要考虑台湾人民的利益。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中曾谈到:“现在我们的方针还是以国民党当政者为谈判的对手。这一点,台湾的人有一种反映,说我们不重视台湾人民。最近国务院总理在国庆招待会的讲话中,在‘台湾当局’后面加了一句‘和各界人士’,这是我加的。就是说,台湾问题接触面要宽,除了以台湾当局、以蒋经国为对手外,要广泛开展工作面。” 另外,在处理两岸关系上,台湾当局与台湾人民也是不一致,前者提出“三不”政策拒绝两岸和解,而后者则强烈呼吁改善两岸关系。所以,邓小平时期是以“寄希望于台湾当局”为主,但也兼顾“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在江泽民时期,台籍人士李登辉担任台湾领导人。在其执政初期,由于李登辉个人地位还没有巩固,所以不敢违背一个中国,两岸关系取得一定发展,达成了“九二共识”。然而,随着李登辉执政地位的巩固,李登辉在台湾大力推行国民党“本土化”,抛出“一国两府”,公然打出“台独”旗帜,在“一个中国”原则上越行越远。与之相反,两岸民间交流十分热络,这对推动两岸和平统一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一方面希望台湾当局能够重新回到一个中国的共识下,但另一方面,中央把解决台湾问题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到了台湾人民身上,所以是“寄希望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000年台湾地区大选,结束了国民党对台湾51年的威权统治,由民进党取而代之。民进党当局以各种改革的名义推行“去中国化”,台湾的分裂倾向在加剧。2002年8月3日,陈水扁首次明确宣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公然进行“台独”。可见,这时的台湾当局已不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使得“寄希望台湾当局”已经变得不现实,党和政府审时度势,放弃“寄希望于台湾当局”。而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在胡锦涛时期,主张台湾独立的民进党再次当选为台湾的领导人,岛内的“台独”势力日益猖獗,台湾人民的在统独意识上赞同统一居于少数,维持现状的居于绝大多数。台湾主流民意的变化,使得有不少人对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产生过悲观和怀疑,认为是一厢情愿,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然而,中国共产党坚信台湾同胞是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中最基本的、最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力量,尤其是“政党政治”及民选政治体制在台湾的确立,使得民意的取向逐渐上升为左右台湾政局乃至台湾前途走向的主导力量。正是在这样一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把台湾问题的解决,最终实现和平统一的希望寄托在台湾人民身上,这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所以,为了打消一部分人对“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的怀疑,胡锦涛再一次明确了党的这一基本对台方针,即“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二)中国共产党“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具有包容性
1979年9月1日,邓小平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期间,向中央政治局汇报情况时明确指出:“现在最大的统一战线问题,是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
由此可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理论依据就是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的本质就是大团结、大联合,为了争取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邓小平还指出我们应该“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 所以,“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就是要团结台湾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因此笔者认为这一方针具有包容性。
具体来说,从我党的几次重要讲话中也可以找到依据。在叶九条中就明确指出:“统一祖国,人人有责。热诚欢迎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民宗团体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提供建议,共商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寄希望于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除了极少数顽固坚持‘台独’立场的人以外,欢迎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士同我们交换有关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的意见。”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更是进一步体现中国共产党这一方针的包容性。讲话很具体很明确地指出:“对于部分台湾同胞于各种原因对祖国大陆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对发展两岸关系持有疑虑,我们不仅愿意以最大的包容和耐心加以化解和疏导,而且愿意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让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增进福祉。对于那些曾经主张过、从事过、追随过‘台独’的人,我们也热诚欢迎他们回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上来。我们希望民进党认清时势,停止‘台独’分裂活动,不要再与全民族的共同意愿背道而驰。只要民进党改变‘台独’分裂立场,我们愿意做出正面回应。”胡锦涛的这次讲话字里行间透露出中国共产党对台湾同胞的理解与宽容。对那些对大陆有隔阂、误解甚至有敌意的台胞展现了极大的包容和耐心;对主张过、追随国“台独”的人只要放弃了“台独”也释放出极大的包容。同时还明确指出“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并首次直呼民进党,只要民进党修改“台独”党纲,大陆就不会反对民进党,还会以礼相待。中国共产党“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包容性正体现了我党处理两岸关系的自信心。
(三)中国共产党“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具有务实性
三十年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台湾问题认识得不断深入,对台湾民心了解地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 “寄希望于台湾同胞”的方针越来越务实。这种务实性主要表现在“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目标越来越符合台情和民意,具有可操作性。
众所周知,1979年我党提出“寄希望于台湾同胞”方针时,目的是希望团结台湾同胞促进两岸统一。如何让台湾人民为祖国统一做出贡献呢?我党在叶九条中清楚地指出:“统一祖国,人人有责。我们热诚欢迎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民众团体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提供建议,共商国是。”“我们希望广大台湾同胞,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促进全民族大团结早日实现,共享民族荣誉。”“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在当时取得了一定实效,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岛内要求改善两岸关系的呼声日益高涨,台湾当局不得不调整对大陆的政策。蒋经国在去世前宣布解除在岛内实行38年的戒严,同时允许台湾民众经由第三地区赴祖国大陆探亲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两岸完全隔绝的局面被打破。自此之后,两岸民间开展了各种交流活动,经贸关系迅速发展。
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台湾的本土意识以及本土民主化的崛起,上台执政的李登辉开始打着台湾本土化的旗号寻求台湾独立,越来越背离一个中国的原则。在李登辉八年的政治操作下,“台独”势力在台湾具备了一定的政治条件。李登辉下台后,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堂而皇之地执政台湾,“台独”势力和“台独”意识迅速发展和强大。因此,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台独”已经成为横亘在两岸统一大业上的一大障碍,要想两岸要实现和平统一,必须要经历反对“台独”这个历史阶段,必须要让台湾人民意识到“台独”的危害,同时让台湾人民在反对“台独”上发挥作用。所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这一方针的目标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把反对“台独”作为当前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一大目标。因此,“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目标由原来的“促统”转变为“反独促统”。目标明确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这一方针在新的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08年3月台湾人民通过选票拒绝了“台独”,台湾的“入联公投”和“返联公投”均被否决,5月,承认“九二共识”的马英九高票当选为台湾领导人,两岸关系开始步入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期。
虽然“台独”的势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台湾内部历经李登辉、陈水扁两任执政,长达近十六年的“台独”分裂活动,一方面造成台海局势极不稳定,另一方面导致统一主张在台湾受到压制。这使台湾同胞在两岸关系、两岸统独问题的民意取向发生了矛盾。近年来的多次民意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台湾民众赞同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但同时又只有极少数人支持两岸统一,而要求“不统不独,维持现状”的则占居多数。这种民意取向表明,在台湾大多数民众对祖国统一抱有观望、等待的态度。因此现阶段“寄希望台湾人民促进祖国统一”这一目标并不现实。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两岸很快实现统一的时机并不成熟,条件还不具备。因为,和平统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条件,在和平统一之前,主要任务是维持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这正是台湾同胞民意之需求。于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选择了“和平发展”作为当前两岸关系的主题,而将促进和平统一大业的目标退据其次。所以,中国共产党“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务实,即由“反独促统”转向“反独促和”。这种转变在胡锦涛的重要讲话中得到印证,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了四点意见,出现一些新的提法,即:“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奋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有两岸同胞共同享有。”
由此可见,新一代领导集体希望通过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积极发展两岸关系来争取台湾同胞的支持。而台湾同胞对此也做出了积极的反应,2008年5月,在台湾民意的主导下,期盼了三十多年的“两岸三通”终于实现,7月,台湾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大陆民众终于可以踏上祖国这块宝岛,两岸民众终于实现了面对面的交流。2010年8月17日,在台湾民意的支持下,台湾立法机构通过《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了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至今,两岸经过六次商谈,已经签署了17项协议。可以说,两岸间大交流、大合作的局面已经形成。
笔者认为,当前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台湾“维持现状”的主流民意。如何扭转台湾主流民意,使广大台湾民众从主张两岸“维持现状”转向主张两岸“和平统一”呢?两岸人民“心通”非常重要。虽然两岸实现了三通,但是两岸人民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还没有实现。今后的对台政策要朝着实现两岸人民的心灵沟通,深化两岸人民的情感交融这一目标前进。为此,我们要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即“坚持以人为本,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贯彻到各项对台工作中去,理解、信赖、关心台湾人民的同胞,体察他们的意愿,了解他们的诉求,为他们排忧解难,满腔热情为台湾同胞多办好事,多办实事,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最广泛地团结台湾同胞一道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在发展两岸人民“心通”的过程中,有两点不能忽视:
第一,重视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发挥两岸基层民众在发展两岸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在两岸“三通”实现前,中国共产党贯彻落实“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和具体政策时,实际上面临一些难以克服的客观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两岸民众不能直接交流,所以台湾民众不了解大陆,大陆民众也不了解台湾,以至于我党开展对台工作主要依靠大陆的台属、台商、台生,两岸的民间社会团体和组织、两岸的学者和代表人士,以及海外统战人士,走的是中上层路线。两岸三通后,两岸民众间可以直接交流和零距离接触,有了广泛的接触,就能壮大大陆对台工作的群众力量。据官方统计数据得出,从1987年至2007年,大陆居民赴台人次合计为1637726(人次),而从2008年至2010年大陆居民赴台人次合计为2876094人次,其中仅2010年一年的人次(1661877人次)就超过过去20年的总和。由此可见,当前大陆贯彻落实“寄希望于台湾同胞”的对台方针,与以往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有了更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我们要积极发挥群众的力量,借助两岸民众的直接接触,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
第二,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因为文化交流作为是一种思想感情的交流,在两岸关系中起着精神纽带的作用,其持久性和稳定性也要胜于经济交流。吴伯雄就说:“从经贸的角度来看两岸,大家追求的是经济的利益,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两岸,大家重视的是品质与价值的问题,包括制度的改革,生活的方式,以及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等等。”“全球金融风暴下的此刻,当我们重新审视两岸关系的未来时,我们意识到两岸关系是否能持续且长远地发展,是否能在不远的未来产生实质性的更大突破,文化平台上的沟通,往来与融合是问题解答的一个关键所在。”“经贸与文化是连接两岸的两大桥梁,缺一不可,现在该是搭起文化桥梁的时候了。” 所以,在未来的两岸关系中,必须重视文化交流,让台湾同胞在交流中接触中华文化,自觉意识到两岸文化的同根性,进而增强两岸的中华文化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台湾同胞对大陆的心理隔阂,缩小台湾同胞对大陆的心理落差,最终打开台湾同胞的心灵闸门,实现两岸的心通。台湾民众也就不会把大陆民众看成是“生意伙伴”,而是“家人和亲戚”。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中的一项重要方针。自1979年元旦首次提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后,三十年来,经过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不断探索,“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本文主要就这一方针的发展特点进行了论述,并就当前形势下,如何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让这一方针在两岸关系中取得更好的实效提出一点建议。
一、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的论述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我们寄希望于1700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这是我党首次提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1984年国庆节前夕,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在接见港澳台国庆参观团时说:“我们多次真心诚意地、反复地、郑重地提出祖国统一、台湾回归的方针政策,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各族人民来共同努力,付诸实现”。 这是党的高级领导人在讲话中首次提到了“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199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其中第七项主张指出: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的一切正当权益。欢迎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士,同我们交换有关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的意见,也欢迎他们前来参观、访问。这使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思想得到深化。1997年9月,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寄希望于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
2003年3月,中国共产党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台湾代表团审议时,就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台工作谈了四点意见,其中一点就是“要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胡锦涛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界委员时,又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建议,明确指出“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2007年10月,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申明“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
回顾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就“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的重要表述,由此可见,三十年来无论台海局势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从未动摇和改变。
二、中国共产党“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的特点
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了三大特点。
(一)中国共产党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具有时代性
三十年来,“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随着形势的变化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即由原来的“以寄希望于台湾当局为主兼顾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到“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再到“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不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最后是“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的发展历程。由此可见,三十年来,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已经被提升到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这种发展历程,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对不同时代的台情的准确把握。
具体而言,在邓小平时期,台湾还是国民党一党执政,而且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所以,中国共产党处理两岸关系以“台湾当局”为主。但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台湾当局与台湾人民并不是利益共同体,因此在解决台湾问题时要考虑台湾人民的利益。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中曾谈到:“现在我们的方针还是以国民党当政者为谈判的对手。这一点,台湾的人有一种反映,说我们不重视台湾人民。最近国务院总理在国庆招待会的讲话中,在‘台湾当局’后面加了一句‘和各界人士’,这是我加的。就是说,台湾问题接触面要宽,除了以台湾当局、以蒋经国为对手外,要广泛开展工作面。” 另外,在处理两岸关系上,台湾当局与台湾人民也是不一致,前者提出“三不”政策拒绝两岸和解,而后者则强烈呼吁改善两岸关系。所以,邓小平时期是以“寄希望于台湾当局”为主,但也兼顾“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在江泽民时期,台籍人士李登辉担任台湾领导人。在其执政初期,由于李登辉个人地位还没有巩固,所以不敢违背一个中国,两岸关系取得一定发展,达成了“九二共识”。然而,随着李登辉执政地位的巩固,李登辉在台湾大力推行国民党“本土化”,抛出“一国两府”,公然打出“台独”旗帜,在“一个中国”原则上越行越远。与之相反,两岸民间交流十分热络,这对推动两岸和平统一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一方面希望台湾当局能够重新回到一个中国的共识下,但另一方面,中央把解决台湾问题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到了台湾人民身上,所以是“寄希望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000年台湾地区大选,结束了国民党对台湾51年的威权统治,由民进党取而代之。民进党当局以各种改革的名义推行“去中国化”,台湾的分裂倾向在加剧。2002年8月3日,陈水扁首次明确宣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公然进行“台独”。可见,这时的台湾当局已不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使得“寄希望台湾当局”已经变得不现实,党和政府审时度势,放弃“寄希望于台湾当局”。而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在胡锦涛时期,主张台湾独立的民进党再次当选为台湾的领导人,岛内的“台独”势力日益猖獗,台湾人民的在统独意识上赞同统一居于少数,维持现状的居于绝大多数。台湾主流民意的变化,使得有不少人对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产生过悲观和怀疑,认为是一厢情愿,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然而,中国共产党坚信台湾同胞是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中最基本的、最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力量,尤其是“政党政治”及民选政治体制在台湾的确立,使得民意的取向逐渐上升为左右台湾政局乃至台湾前途走向的主导力量。正是在这样一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把台湾问题的解决,最终实现和平统一的希望寄托在台湾人民身上,这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所以,为了打消一部分人对“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的怀疑,胡锦涛再一次明确了党的这一基本对台方针,即“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二)中国共产党“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具有包容性
1979年9月1日,邓小平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期间,向中央政治局汇报情况时明确指出:“现在最大的统一战线问题,是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
由此可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理论依据就是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的本质就是大团结、大联合,为了争取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邓小平还指出我们应该“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 所以,“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就是要团结台湾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因此笔者认为这一方针具有包容性。
具体来说,从我党的几次重要讲话中也可以找到依据。在叶九条中就明确指出:“统一祖国,人人有责。热诚欢迎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民宗团体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提供建议,共商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寄希望于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除了极少数顽固坚持‘台独’立场的人以外,欢迎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士同我们交换有关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的意见。”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更是进一步体现中国共产党这一方针的包容性。讲话很具体很明确地指出:“对于部分台湾同胞于各种原因对祖国大陆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对发展两岸关系持有疑虑,我们不仅愿意以最大的包容和耐心加以化解和疏导,而且愿意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让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增进福祉。对于那些曾经主张过、从事过、追随过‘台独’的人,我们也热诚欢迎他们回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上来。我们希望民进党认清时势,停止‘台独’分裂活动,不要再与全民族的共同意愿背道而驰。只要民进党改变‘台独’分裂立场,我们愿意做出正面回应。”胡锦涛的这次讲话字里行间透露出中国共产党对台湾同胞的理解与宽容。对那些对大陆有隔阂、误解甚至有敌意的台胞展现了极大的包容和耐心;对主张过、追随国“台独”的人只要放弃了“台独”也释放出极大的包容。同时还明确指出“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并首次直呼民进党,只要民进党修改“台独”党纲,大陆就不会反对民进党,还会以礼相待。中国共产党“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包容性正体现了我党处理两岸关系的自信心。
(三)中国共产党“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具有务实性
三十年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台湾问题认识得不断深入,对台湾民心了解地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 “寄希望于台湾同胞”的方针越来越务实。这种务实性主要表现在“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目标越来越符合台情和民意,具有可操作性。
众所周知,1979年我党提出“寄希望于台湾同胞”方针时,目的是希望团结台湾同胞促进两岸统一。如何让台湾人民为祖国统一做出贡献呢?我党在叶九条中清楚地指出:“统一祖国,人人有责。我们热诚欢迎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民众团体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提供建议,共商国是。”“我们希望广大台湾同胞,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促进全民族大团结早日实现,共享民族荣誉。”“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在当时取得了一定实效,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岛内要求改善两岸关系的呼声日益高涨,台湾当局不得不调整对大陆的政策。蒋经国在去世前宣布解除在岛内实行38年的戒严,同时允许台湾民众经由第三地区赴祖国大陆探亲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两岸完全隔绝的局面被打破。自此之后,两岸民间开展了各种交流活动,经贸关系迅速发展。
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台湾的本土意识以及本土民主化的崛起,上台执政的李登辉开始打着台湾本土化的旗号寻求台湾独立,越来越背离一个中国的原则。在李登辉八年的政治操作下,“台独”势力在台湾具备了一定的政治条件。李登辉下台后,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堂而皇之地执政台湾,“台独”势力和“台独”意识迅速发展和强大。因此,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台独”已经成为横亘在两岸统一大业上的一大障碍,要想两岸要实现和平统一,必须要经历反对“台独”这个历史阶段,必须要让台湾人民意识到“台独”的危害,同时让台湾人民在反对“台独”上发挥作用。所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这一方针的目标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把反对“台独”作为当前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一大目标。因此,“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目标由原来的“促统”转变为“反独促统”。目标明确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这一方针在新的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08年3月台湾人民通过选票拒绝了“台独”,台湾的“入联公投”和“返联公投”均被否决,5月,承认“九二共识”的马英九高票当选为台湾领导人,两岸关系开始步入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期。
虽然“台独”的势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台湾内部历经李登辉、陈水扁两任执政,长达近十六年的“台独”分裂活动,一方面造成台海局势极不稳定,另一方面导致统一主张在台湾受到压制。这使台湾同胞在两岸关系、两岸统独问题的民意取向发生了矛盾。近年来的多次民意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台湾民众赞同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但同时又只有极少数人支持两岸统一,而要求“不统不独,维持现状”的则占居多数。这种民意取向表明,在台湾大多数民众对祖国统一抱有观望、等待的态度。因此现阶段“寄希望台湾人民促进祖国统一”这一目标并不现实。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两岸很快实现统一的时机并不成熟,条件还不具备。因为,和平统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条件,在和平统一之前,主要任务是维持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这正是台湾同胞民意之需求。于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选择了“和平发展”作为当前两岸关系的主题,而将促进和平统一大业的目标退据其次。所以,中国共产党“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务实,即由“反独促统”转向“反独促和”。这种转变在胡锦涛的重要讲话中得到印证,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了四点意见,出现一些新的提法,即:“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奋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有两岸同胞共同享有。”
由此可见,新一代领导集体希望通过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积极发展两岸关系来争取台湾同胞的支持。而台湾同胞对此也做出了积极的反应,2008年5月,在台湾民意的主导下,期盼了三十多年的“两岸三通”终于实现,7月,台湾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大陆民众终于可以踏上祖国这块宝岛,两岸民众终于实现了面对面的交流。2010年8月17日,在台湾民意的支持下,台湾立法机构通过《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了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至今,两岸经过六次商谈,已经签署了17项协议。可以说,两岸间大交流、大合作的局面已经形成。
三、当前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的思考
三十年来,“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这一方针已经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这一方针也在实践中使两岸关系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没有发展的空间。事实上,在今后的实践中,贯彻和落实“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还任重道远。根据2009年7月,《远见》杂志发表了一篇《两岸民众互看价值观关键调查》,这篇调查文章发现,大陆人认为台湾人是他们的家人与亲戚,超过52.3%,认为台湾人是生意伙伴的仅是16.2%。台湾过半数的民众认为两岸关系最好的状态还是维持在经济紧密互动,最亲密也只是做到朋友,至于当家人、亲戚的比率则都低于10%。 另外,2011年1月16日台湾“陆委会”的公布最新民调显示,支持两岸统一的台湾民众比例持续探底。仍有87%的台湾民众主张“维持现状”,具有相当稳定性。其中在“维持现状,以后独立”的选项上,达到了17.6%,为近6年新高;“永远维持现状”为28.4%,这部分的数字与过去10年对比,有整体上升趋势。 以上民调显示,马英九执政后,两岸关系大缓和大发展、大陆也不断向台湾释放善意,然而台湾民众的统独意识并没有发生积极变化,反而出现了倒退。虽然,大陆对台湾“维持现状”的主流民意表示理解。但是,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如果台湾民众依旧保持高比例的“维持现状”的心态,那么两岸和平统一就会变得遥遥无期。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因此,在两岸大交流的良好态势下,如何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这一基本方针并取得实效,是当前我们对台工作必须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当前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台湾“维持现状”的主流民意。如何扭转台湾主流民意,使广大台湾民众从主张两岸“维持现状”转向主张两岸“和平统一”呢?两岸人民“心通”非常重要。虽然两岸实现了三通,但是两岸人民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还没有实现。今后的对台政策要朝着实现两岸人民的心灵沟通,深化两岸人民的情感交融这一目标前进。为此,我们要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即“坚持以人为本,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贯彻到各项对台工作中去,理解、信赖、关心台湾人民的同胞,体察他们的意愿,了解他们的诉求,为他们排忧解难,满腔热情为台湾同胞多办好事,多办实事,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最广泛地团结台湾同胞一道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在发展两岸人民“心通”的过程中,有两点不能忽视:
第一,重视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发挥两岸基层民众在发展两岸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在两岸“三通”实现前,中国共产党贯彻落实“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和具体政策时,实际上面临一些难以克服的客观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两岸民众不能直接交流,所以台湾民众不了解大陆,大陆民众也不了解台湾,以至于我党开展对台工作主要依靠大陆的台属、台商、台生,两岸的民间社会团体和组织、两岸的学者和代表人士,以及海外统战人士,走的是中上层路线。两岸三通后,两岸民众间可以直接交流和零距离接触,有了广泛的接触,就能壮大大陆对台工作的群众力量。据官方统计数据得出,从1987年至2007年,大陆居民赴台人次合计为1637726(人次),而从2008年至2010年大陆居民赴台人次合计为2876094人次,其中仅2010年一年的人次(1661877人次)就超过过去20年的总和。由此可见,当前大陆贯彻落实“寄希望于台湾同胞”的对台方针,与以往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有了更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我们要积极发挥群众的力量,借助两岸民众的直接接触,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
第二,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因为文化交流作为是一种思想感情的交流,在两岸关系中起着精神纽带的作用,其持久性和稳定性也要胜于经济交流。吴伯雄就说:“从经贸的角度来看两岸,大家追求的是经济的利益,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两岸,大家重视的是品质与价值的问题,包括制度的改革,生活的方式,以及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等等。”“全球金融风暴下的此刻,当我们重新审视两岸关系的未来时,我们意识到两岸关系是否能持续且长远地发展,是否能在不远的未来产生实质性的更大突破,文化平台上的沟通,往来与融合是问题解答的一个关键所在。”“经贸与文化是连接两岸的两大桥梁,缺一不可,现在该是搭起文化桥梁的时候了。” 所以,在未来的两岸关系中,必须重视文化交流,让台湾同胞在交流中接触中华文化,自觉意识到两岸文化的同根性,进而增强两岸的中华文化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台湾同胞对大陆的心理隔阂,缩小台湾同胞对大陆的心理落差,最终打开台湾同胞的心灵闸门,实现两岸的心通。台湾民众也就不会把大陆民众看成是“生意伙伴”,而是“家人和亲戚”。
日期: 201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