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党的统一战线是一个重要法宝。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高举爱国统一战线的旗帜,为推进祖国完全统一作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重大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的对台统战工作面临着统战环境日趋复杂,统战对象不断扩大,统战领域不断拓宽等新情况。因此,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积极、努力地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统战工作。
【关键字】新世纪新阶段 统一战线 对台工作 新情况 思考
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其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党的统一战线是一个重要法宝,我们必须建立广泛持久的对台统一战线,积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终实现两岸和平统一。
一、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关于对台统战工作的论述
回顾历史,中共历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对台统战工作,都就“统一战线与祖国统一”作过十分重要和精辟的论述。
1.毛泽东时期——“第三次国共合作”
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后(在万隆亚非会议上,我们党向世界宣布了“和平解放台湾”主张),毛泽东就台湾问题作了专门指示,指出:“古人有言,不咎既往。只要现在爱国,国内国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都团结起来,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针对台湾国民党当局,毛主席专门指出:“凡是能够团结的,愿意站到我们队伍里的人都要团结起来,不管他过去是做什么的,比如台湾,那里还有一堆人,他们如果是站在爱国主义立场,如果愿意来,不管个别的也好,部分的也好,集体的也好,我们都要欢迎他们,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合作。”[1]后来,周总理把我们党的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2],并把这一对台政策告知台湾当局,做国民党上层人士的工作。 2.邓小平时期——祖国统一是“爱国统一战线”的一项重大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统一战线也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1979年8月,在第十四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把过去的“革命统一战线”改为“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同年10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宴请出席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代表时,明确指出:“实现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统一大业,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广大骨肉同胞在内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所面临的一项光荣的神圣任务。”[3]从那时起,实现祖国统一成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光荣任务。为了进一步扩大统一战线的范围,1981年,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正式把新时期统一战线定名为“爱国统一战线”。1984年,邓小平就台湾问题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确立后,爱国统一战线对促进祖国统一的作用凸显起来。1986年11月,在第十六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我们党专门作了《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统一、振兴中华而奋斗》的报告。这次会议确定了对台统战工作的新格局,明确了爱国统一战线要以“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作为重点之一,立足大陆、面向台湾、面向港澳、面向海外,争取实现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也就成为爱国统一战线的一项及其重要的任务。 3.江泽民时期——祖国完全统一离不开统一战线,统一战线要为祖国完全统一服务
4.胡锦涛时期——统一战线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法宝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台统战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台统战工作的领导,不断推动新世纪新阶段对台统一战线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7月,胡锦涛在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其中就台湾问题指出:“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必然要求”,“要从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的战略高度,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统一战线工作的重大作用和发展要求,充分认识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的重大意义”,“要把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使命……要加强对台湾人民的工作,加强同台湾同胞的团结,扩大和深化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在这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之后,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明确指出:统一战线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一个重要法宝。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对“统一战线在祖国统一中地位和作用”的新阐述。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正式确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
二、新世纪新阶段对台统战工作的遇到的新情况
新世纪新阶段对台统战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主要有三个方面:
1.对台统战的环境日趋复杂
就国际方面而言,美国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一直都在干涉中国的台湾问题。虽然,美国明确反对陈水扁当局的“台独”冒险政策,乐见马英九上台以来两岸关系和平稳定,但并不愿看到两岸关系走得太快、太近。在新世纪新阶段,美国就台海事务,一是重申“与台湾关系法”,强调美国对台湾的安全承诺;二是积极支持台湾谋求扩大其“国际空间”;三是继续实行对台军售,提高台湾军事能力,以此掌控台海局势,使其朝着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与美国相比,日本在处理涉台问题方面一直谨慎,留有余地,只和台湾保持民间层次、经贸领域的交往。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日本在对台政策上有了重大的调整,一方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加紧渗透和拉拢台湾,力争对台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追随美国并采取配合政策和行动,与美国同步插手台湾问题,以此牵制中国发展。此外,南海问题的复杂化,也使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并不乐见两岸统一。
就台湾方面而言,虽然马英九担任台湾领导人后,积极推动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但是在对台统战工作中,我们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第一,李登辉和陈水扁时期塑造的“台湾主体意识”在岛内仍然有相当的市场。2011年1月16日台湾“陆委会”公布的民调显示,仍有87%的台湾民众主张“维持现状”。而在“维持现状,以后独立”的选项上,达到了17.6%,为近6年新高;“永远维持现状”为28.4%,这部分的数字与过去10年对比,有整体上升趋势。[5]以上民调显示,虽然两岸关系取得很大发展,大陆不断向台湾释放善意,但是台湾民众的统独意识并没有发生积极变化,反而出现了一定的倒退。如何团结、凝聚台湾人民,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依然任道重远。第二,马英九执政当局奉行“不统、不独、不武”政策,坚持“中华民国主权独立”,要求大陆“正视中华民国依然存在的现实”,做到“互不否认”,以及不断争取美、日等干涉势力的支持,坚持对美军购,将2009年定为“台日特殊伙伴关系促进年”,将发展两岸关系与扩大“国际活动空间”挂钩。第三,民进党借助马英九的执政失误,在台湾岛内的支持率止跌回升,成为2012年台湾“总统”大选中国民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2.对台统战的对象不断扩大
我们党对台统一战线的对象就是台湾的广大民众,尤其是在台湾目前的政党政治生态下,不团结广大的台湾民众,就无法实现祖国统一。因此,“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我们党对台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方针,也是我们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在台湾问题上的具体应用。
然而在两岸“三通”实现前,我们党贯彻落实“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时,实际上面临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就是两岸不能直接交流,因此我们不能直接做台湾民众的工作,而主要是做大陆的台属、台商、台生、海外统战人士的工作,以及借助两岸的民间社会团体和组织,做好台湾中上层人士的工作。对于台湾的广大民众,我们缺乏统战的条件,所以大多数台湾民众都不了解大陆。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两岸已步入了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直接与台湾民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使对台统战的对象已由原来的中上层人士不断扩大到各个阶层的台湾民众。而台湾的各个阶层都会从自身利益的角度看待两岸关系和两岸统一的问题。如,劳工阶层关心的是就业问题,他们担心台湾老板跑到大陆投资后造成就业困境;农民阶层在意的是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他们担心大陆廉价农产品会冲击台湾的市场。不可否认,在三十来年的两岸经贸交流中,劳工阶层和农民阶层还没有从中获得很大收益,因此他们对统一并没有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又如,台商(有大中资产阶级,也有中小企业者),他们关心的是利润。在两岸的经贸交流中,他们获得了很大的收益,所以他们大多数人支持两岸交流合作,但不等于他们支持统一。再如,知识分子,他们关心的是民主、法制、尊严、平等。他们要求当家作主,不希望“外人”管理台湾,但同时也认为两岸和平共处对台湾有利,所以,他们在“统独问题”上基本上属于“不敢独,不愿统一”的一派。[6] 此外,台湾青年也是我们党重要的统战对象。2011年7月12日,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两岸万名青年大交流主题联欢活动时特别强调,青年昭示着未来,推动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归根到底要靠青年。台湾青年是多元的,但他们都关心自己的前途,他们对两岸的问题表现出务实和理性。
3.对台统战的领域不断拓宽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统一战线已从政治领域日益扩展到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领域。同样,随着两岸大三通的实现,两岸的交流在更广大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更普及的层面开展。对台统战工作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然而,基于台湾问题的特殊性,对台统战工作也具有其独特性,即新世纪新阶段对台统一战线,是逐渐从经济、文化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的。
众所周知,两岸关系从1949年开始,经历了早期的军事对峙时期,到两蒋的“汉贼不两立”时期,再到李登辉、陈水扁执政20多年间的“意识形态”对峙时期。虽然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了部分台胞到大陆探亲,打破了两岸长期隔绝的局面,但是两岸对峙的状态并没有改变,这就给我们党开展政治领域的对台统战工作带来困难。然而,我们党一直在努力尝试,如毛泽东时期提出了国共和谈,实现第三次合作。江泽民时期,两岸在政治领域进行初步的互动,即1993年4月,海协会与海基会在新加坡举行了“汪辜会谈”,双方达成了“九二共识”。然而,这些最终都因台湾当局的原因而没有实现或中断,两岸的交流合作只局限于民间的经济、文化领域。因此,在大三通实现之前,我们党的对台统战工作主要是从经济、文化领域入手,以民间力量来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
而到了2005年4月,随着国民党主席连战应邀来大陆进行访问,两岸在政治上开启了新的互动。尤其是2008年国民党执政台湾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加强互动,两岸执政党实现高层会谈,海协会与海基会重开制度化商谈等,这些都为政治领域的对台统战工作开创了条件。也就是说,新世纪新阶段对台统一战线工作已“从经济、文化领域拓展到政治领域”。
由此可见,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的对台统战工作既面临着重大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机遇上来讲,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绝大多数台湾人民的认同,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两岸民众的直接交流、交往,使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能够有效落实;两岸重新启动政治互动,有助于我们党开展政治领域的统一战线,使对台统战工作迈向更高层次。就挑战而言,美日不会放弃“以台制华”战略,增加了国际上的对台统战工作的难度;岛内并没有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而使民众赞成统一,岛内民意反而出现“统消独长”的反常现象;政治领域的对台统战工作涉及到台湾的政治定位、国际空间等重大分歧问题,因此需要更大智慧来开展统一战线。
三、新世纪新阶段开展对台统战工作的几点思考
1.做好对台统战工作要重视理论研究,加强理论创新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对台统战的环境、对台统战的对象、对台统战的领域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要着眼于时代的发展,加强对台统战工作的理论研究。
我们的对台统战理论研究,第一,要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善于把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善于到实践中检验和完善研究成果,使理论研究更好地为实际工作服务。第二,我们要针对两岸存在的各种分歧,诸如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台湾的政治定位等,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坦诚的交流,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化解分歧,建立互信和共识。第三,我们要不断完善对台统战工作理论研究的平台和机制,加强理论研究基地建设,壮大、优化理论研究队伍,努力把党政部门、统战系统和两岸的台湾问题专家学者的研究力量调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拓展对台统战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理论创新推动对台统战工作实践的创新。
2.做好对台统战工作要整合社会资源,依靠群众力量
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了加速转型期,我们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日益社会化,参与对台统战的组织和部门也日益增多,过去那种仅靠党和政府的对台工作部门“单兵作战”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展对台统战工作,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党和政府,我们要整合社会资源,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及海外联谊会等有关团体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方面的重要作用,支持其工作,同时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执政的共产党与参政的民主党派相互配合,建成网络,形成合力。
另外,两岸实现“三通”以及台湾向大陆开放旅游,两岸民众可以直接交流和零距离接触,这使大陆民众有机会参与对台统战工作,也意味着我们党对台统战工作的力量进一步壮大。据国台办统计数据得出,从1987年至2007年,大陆居民赴台人次合计为1637726(人次),而从2008年至2010年大陆居民赴台人次合计为2876094人次,其中仅2010年一年的人次(1661877人次)就超过过去20年的总和。因此,如何调动大陆民众力量做好对台统战工作是新世纪新阶段要思考的问题。
然而,不可否认,当前大陆民众赴台旅游时,在台湾的一些不文明举止,使台湾民众称大陆为“暴发户”,影响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对此,我们要培养大陆民众的统战意识和观念,积极发挥好这些分散的个体力量。我们可以借助社区,做好民众对台统战思想的教育工作,使他们意识到赴台旅游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关乎到两岸民众的情感交融,每一位赴台旅游的大陆民众都要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3.做好对台统战工作关键是争取台湾民心,增强台湾人民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集体认同
目前,支持两岸统一的台湾民众的比例仍处于低位,绝大多数台湾民众依然主张“维持现状”。如果台湾民众依旧保持高比例的“维持现状”的心态,那么两岸和平统一就会变得遥遥无期,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做台湾人民工作依然是我们党对台统战工作重要任务,我们不仅要联合台湾人民反对“台独”,也要反对“和平对立”。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台湾民众工作。台湾民众面对“统独问题”,他们更关注他们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和提高,他们都会从个人利益的角度问:“对我是否有利?” 所以,我们做台湾民众的统战工作,必须与他们的现实生活和利益结合起来,一定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的利益着想。目前,大陆实行的台商服务机制、农产品零关税进入大陆、台生求学优惠措施等,都是从台湾民众的切实利益出发的,我们应该好好发挥这些平台的最大效果。
第二,建立与台湾民间团体相对应的组织,针对不同利益群体做好工作。台湾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利益集团和非政府组织众多,他们分工各异、纵深不同,这些组织对岛内民意影响很大。建立一些与台湾那些影响较大的民间团体(如欧亚基金会、促进和平基金会、南部各县农会等)相对应的组织,如民间学术团体、行业组织等,针对台湾民间团体所关心的问题,开展定期交流。这样,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影响岛内一些阶层的意见领袖,进而通过他们来有效影响普通民众的观念。[7] 第三,培育共同价值,增强台湾民众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集体认同。2007年,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的报告中,提出了“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这一概念“超越了单纯的国家范畴,从两岸社会的视角对两岸关系发展中的私人行为体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因此,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我们要摆脱过去只是从国家、主权的高度来建立台湾民众的集体认同,而忽视了“解决与小老百姓生活与生命息息相关之议题过程中积累相互信任”。我们要抓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机遇期,“通过两岸民众社会生活的交融,逐渐培养两岸社会的一体化趋势,使彼此感情更加融洽、合作更加深化”,“通过两岸民众共同生活的经历,消弭两岸之间族群差异和矛盾,通过共同社会生活来建立共同的制度、共同的情感和共同记忆,从而奠定两岸之间的集体认同,为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平台。”[8] 4.做好对台统战工作要凸显大陆政治制度的优势,增强台湾对大陆民主政治的认可
对民主政治的追求是两岸的共性,但如果一味地搬用西方的政治制度,那将是一种无根的政治制度,也不可能适应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情况。因此,创造出中华民族特色的民主政治,应当是两岸政治交流与互动的重要任务之一。两岸一定要从全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加强两岸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形成共同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念,融合出两岸人民共同接受的政治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两岸政治整合,为两岸中国人开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发展大道。
目前的关键是,两岸双方要深刻反省过去60年来意识形态之争的经验和教训,学会彼此包容对方的价值。针对台湾存在“大陆不民主,无法统一”的观点,我们在开展政治领域的对台统战工作时,一定要凸显大陆政治制度的优势,让广大的台湾民众认识到大陆的政治制度是符合大陆实际情况的。而这方面的统战工作应该通过党外途径、党外人士的口径向台湾人民进行说明和解释。同时,我们还可以邀请台湾民意代表、议员列席大陆省市的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让他们亲身感受大陆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当然,大陆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与法制还有待完善,人民参政意识还不高,在批评、监督方面的制度也不完备。因此,大陆要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健全,只有这样才能使台湾民众认可大陆的政治制度,才能为做好政治领域的对台统战工作提供很好的保障。
5.做好对台统战工作不能忽视国际统一战线
西方学者认为:“台湾几乎是这个地球上能够迅速在主要大国之间引发战争的最后政治问题。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从来没有准备接受台湾是一个纯中国国内问题”。[9]这提醒我们一定要重视台湾问题的国际因素,做好涉台工作的国际统一战线。 第一,在台湾问题上,我们要坚持“以美制独”的策略。虽然,美国不会改变利用台湾问题制约中国崛起的战略意图,其国内反对两岸统一的势力依然非常顽固,但是美国也不愿意因台湾问题而破坏中美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尤其是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美国在地区安全和经济、金融、核不扩散、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越来越需要中国的合作,对此,中国要牢牢把握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全面发展中美关系,进一步夯实中美之间的战略利益基础,确立两国间的战略互信,加深美国对中国的依存度,使美国明白中美关系要远比美台关系重要,以此降低台湾问题在中美战略关系结构中的地位。其次,中国还应完善与美国政府的沟通和交流机制,减少美方对我国在发展两岸关系过程中意图、行为的误判和疑虑。再次,我们要多方位做好美国国会、智库、军工企业、媒体和民众的工作,最大限度地促使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第二,在台湾问题上,我们要利用美日的同盟关系,间接以美抑日。日本是美国在亚洲的主要盟国,日本的外交安全政策以日美同盟为基石,所以,美国对台海事务的政策和表态,对其“同盟国”日本也会有影响。日本是“台独”势力海外活动的重要基地,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美国政府不支持“台独”的立场抑制日本政坛上亲台右翼分子,使日本的“台独”势力无法泛滥猖獗。
第三,在台湾问题上,还要做好其他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工作。美、日是介入台湾问题最深的两个国家,然而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台湾不可能远离国际社会之外。所以,其他国际因素对台湾问题的影响也是无所不在的。在这种情势下,首先,中国必须在国际社会上坚定地显示出维护主权完整、实现祖国统一的政治决心和战略决心。其次,中国要加强与那些跟台湾有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沟通与对话。再次,就台湾要求扩大“国际活动空间”的问题,我们也要在国际上做好宣传工作,即:我们会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用中国人的智慧帮助台湾获得合法的国际权益,享受应有的国际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立:《从“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原中共中央对台工作机构杨斯德谈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发展》,《两岸关系》2002年第6期。 [2] 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是: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由台湾决定;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共拨付;台湾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协商解决;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的之事。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05页。 [4] 第十七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建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 [5] 中国台湾网:http://www.chinataiwan.org [6] 陈孔立:《两岸隔绝的历史记忆与台湾民众的复杂心态》,《两岸研究集刊》,2004年第1期。 [7] 李秘,《做好台湾民众工作的一些思考与建议》,《东亚专报》,2005年6月10日(增)第30期。 [8] 周志怀主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机遇管理》,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125页。 [9] 巴里·布赞:《美国和诸大国——21世纪的世界政治》,刘永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中文版前言第iv-v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