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 大 | 中 | 小 | 】 |
一、台湾闽南话与厦门闽南话 我小时候住在厦门,从小就会讲厦门闽南话;又因为父母亲同祖父母住在一起,祖母他们出生在台湾,长期生活在台湾,来厦门的时间不长,一口台湾闽南话不离口,我也就又熟悉起了台湾闽南话。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我并不觉得台湾闽南话与厦门闽南话有什么大的差异。后来祖母告诉我:“我们讲的都是河洛话。”其实台湾话与厦门话在语音上的差异比起厦门话同漳州,泉州话之间的差异要小得多,仅仅是地域上的腔调或语音略有不同而已。如同上海浦西的沪语与浦东的沪语有些腔调或音调上的差异一样;或者说如同上海市与苏州、无锡、杭州的语言听起来有较大的差别但大家都能听得懂一样的道理。 其实,台湾闽南话是明清时期由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移民传入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台湾闽南话与大陆闽南话源远流长!借口台湾本土文化的“文化台独”想凭台湾文化“脱中国化”以脱离根的联系,是永远行不通的! 台湾的语言学家兼史学家连横(现任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祖父)在他撰编的《台湾语典》一书的自序中写道:“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其源既远,其流又长”。已是再清楚不过的表白了! 二、闽南语的渊源 台湾闽南话简称台湾话,现在台湾称“台语”,亦俗称“福佬话”或“河洛话”;它和厦门闽南话同属于闽南话系统,即闽南语系;都属于“漳泉混合语”。那么,它们共同的语言基础又是来自何方的呢? 翻开历史的一页看一看:所谓河洛话,是指中原一带的语言;而中原的语言又是如何传到福建沿海地区的呢?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自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处大量移民后,数百年间,洪洞移民后裔足迹已遍及海峡两岸;早在上古、中古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加上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中原的汉人成群结队多次大规模地南下迁移到福建的闽南地域,把中原黄河洛水流域的语言也带到了闽南,逐渐形成为一种汉语方言,这就是河洛话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闽南话的事实,也证明了海峡两岸的“老祖家”(老祖宗)皆在中原。应该说:闽南语是源自古汉语的;确切地说:它属于古汉语的一个地域分支,经过几个历史时期的变化而发展形成的。因为现在的福建闽南语在词汇方面、在语法方面、在语音方面也都还保留着上古、中古时期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里的“新妇”一词,直到今天,不论是台湾还是厦门,均作“媳妇”解释,且读音也完全相同,这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又如“阿嬷”(祖母),“阿姆”(妈妈) ,“破糊糊”(破烂不堪),“踢拖人”(白相人),“古意骨力”(老实勤劳),“透早”(清晨),“顾三顿”(糊口)等;其读音、解释也都一样;还有如上等大米,台湾与厦门均称“凤梨米”, 指如同菠萝(即凤梨)一样香甜的好米等等;可以说,两岸的读音和释义均相同。 福建的大量移民又移向台湾,移向广东潮汕地区,移向东南亚甚至欧洲,也就把福建闽南话移向了世界各地,不仅台湾讲闽南话,广东的潮汕地区也讲闽南话:我去过广东汕头,完全可以自如地与他们通话交流,尽管腔调相差甚远。东南亚由于华侨多,也都讲闽南话;我区的不少归侨看到我,就会很高兴地用闽南话与我交谈起来:“贤早”(你早)!“最近在无闲什么”?(最近在忙些什么)?“你身体不好,着较细腻咧”(你身体不好,要多加小心)。“多谢”(谢谢)!“受你致阴”(托您的福)!“费神你啦”(劳您驾啦)!“免细腻”(不用客气)。“有闲来踢拖”(有空来玩)等等。那种温馨的亲切感使我感到真好像是一家人一样,根本感觉不到台湾话和闽南话有什么差异。从语言发展的真实性来看:具有悠久历史的福建闽南语现如今已成为一个超省界,超地区界,乃至超国界的汉语方言了!台湾闽南语更是如此!这是任何人也无法否定的事实。 三、台湾闽南语的发展 今天流行于台湾的闽南语主要是从明代、清代开始传入台湾的;郑成功于1661年(明朝)率兵25000人,战舰近500艘,在厦门鼓浪屿的日光岩操练水兵后,从金门料罗湾出航东指台湾,经过浴血奋战,打败了当时有“海上霸王”之称的荷兰殖民者,完成了收复祖国宝岛的民族伟业。郑成功是福建南安石井镇人(属泉州),他带去的闽南籍官兵在台湾落地生根、安家落户 ;在他们统治的郑氏三代时期,“同化政策”使他们世世代代传承着自己的闽南地方语言,他们对台湾的开发和台湾闽南方言、闽南民谣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台湾的开垦祖先们的一首“思乡曲”,“谓台湾头唱到台湾尾,唱透透”。(从台湾头唱到台湾尾,唱遍了)。这句话的意思和语音与厦门话完全一致。后来大量的泉州、漳州移民进入台湾,更使闽南地域语言在台湾得到不断发展,直至传播到整个台湾岛。如:“你介我”,(你和我),“打拚”(奋斗);“心肝仔子”(宝贝儿子);“淡薄仔”(稍许有一点);“一滴仔”(一点点);“钻磅空”(钻隧道)等等,也都与厦门话一模一样。尽管不漳不泉,但均属于闽南方言 ;这一历史事实任谁也无法否定!由于海峡两岸同宗同族、语言同源,割也割不断、离也离不开的亲情关系使得台湾闽南话与厦门闽南话如此相近。 四、两岸闽南语差异的形成原因 为何台湾闽南语与厦门闽南语会有一些差异呢?原因在于台湾闽南语经过十七世纪以来,尤其是近百年来的逐步演变以后,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所至。 一是荷兰语对台湾闽南语的影响:西班牙人,荷兰人从1624年至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前)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整整三十七年,荷兰语对台湾语稍有影响:比如台湾现在仍然用“甲”作为面积单位,这就是荷兰语cap的译音。 二是客家话对台湾闽南话的影响:清朝康熙25年、即1685年,首批客家人进入台湾开垦下淡水溪流域:客家话与闽南话相互影响,如:“艋岬”(一种大型帆船)一词被演化成码头一带的称呼。 三是日语对台湾闽南语的影响:从1895年甲午战争到1945年太平洋战争,日本统治台湾整整五十年。在这期间,日语对台湾闽南语的冲击最大:日本的奴化教育规定:所有台湾人的在校学生(包括大陆的日本人统治区域)都只准讲日语而不许讲台湾语,这就是现在在沪老台胞的日语讲得比闽南语流利的原因所在;就连台湾歌曲,也都是日本调子的,如:“雨夜花”,便是一首典型的日本曲调的台湾民谣,且流行甚广 :内容明着说是美丽的花朵被风雨吹凋谢,影射烟花女子的悲哀,而实际上是暗示台湾人被日本人统治的哀怨心情。还有如日语中的“汉字”词汇改为闽南音的词汇;像“便所”(厕所),“料理”(做菜)等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侵略是闽南语在台湾的最大演变!可见,日本不仅从政治、经济,甚至文化、生活习惯、语言等各方面都对台湾进行渗透:日本文化的无形侵略使台湾人“眼屎吞北内”(眼泪吞肚内),严重影响了台湾闽南语的正常发展。 四是台湾的少数民族语言对台湾闽南语的影响:尤其是“平埔族”长期在平原与汉人杂居,语言相互渗透:如“牵手”(妻子的意思)一词,现在台湾普遍应用,而厦门很少讲;因为这一词汇是由“平埔族”的婚姻习俗引用过来的。引用平埔族或高山族语言的地方还不少,如:台湾,鸡笼,葫芦敦,打狗,斗六等等。 五是国民党统治台湾五十年:由于国民党官兵大都是西南方或北方人,由此台湾盛行了“国语”(即普通话),再加上蒋家的反攻大陆政策,严格管制台湾话及台湾民谣的流传,至使台湾的语言文化逐渐衰退:岛上的众多年轻人只会讲国语或英语而不说台湾话(一般能听懂)。直至七十年代,一连串的内忧外患冲击着台湾,也唤醒了知识分子们的良知,才使得台湾闽南语言文化又逐渐盛行起来;但至此已出现了两岸闽南语间的些许差异。如“爱人”:大陆指已婚的丈夫或妻子;而台湾则称未婚的恋爱对象;又如“公车”:大陆指公家车,台湾却指公共汽车等。同时出现了国语与闽南混合语:如“阮还在念书”(读书),“伊是我的朋友”,“请指教,咱大家共同努力”,“祝大家健康长岁寿!”等。 五、“文化台独”行不通 2000年陈水扁一上台,便鼓吹“本土文化就是台湾文化”, 否认两岸文化的历史渊源。他利用一些别有用心的台湾语言学界的“台独份子”提出所谓“抢救台语”的活动,胡说什么“台语就是台湾的’国语’”,什么“台湾话走向标准化”等,企图使“台语”独立于闽南语系之外,还在学校开设“双语课”(国语,闽南语),鼓吹“台语的独立性”。后来,又纵容台湾岛内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大搞“通用拼音”,与大陆的汉语拼音(普通话)唱反调, 追求台湾文化的“本土化”、“脱中国化”、企图切断“根”的联系,妄图分裂中华传统文化,篡改历史和语言史的真相,大搞“文化台独”,以达到其分裂国家之目的。“台独”份子推行“文化台独”的一个所谓理论根据,就是台湾文化、尤其是台湾方言并非中华文化的一部份,而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文化,这是歪曲历史的“台独”言行。为维护语言发展的历史真实性、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我们已经翻开了历史,澄清了事实,对各种“文化台独”谬论给以严正驳斥,以正视听!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台湾闽南语与大陆闽南语源远流长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古语说得好:“欲亡人国,必先亡人史”,要分裂一个国家,必先破坏这个民族的语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促进两岸祖国统一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闽南语是海峡两岸同胞的交流工具——联系纽带之一,它将维系着海峡两岸闽台人民的乡音情愫,沟通着两岸人民共谋统一前景的信息,维护着两岸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事实!正因为如此,“台独”份子才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想要割断台湾语言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纽带!“文化台独”是分裂势力推行“渐进式台独”分裂图谋的极其重要的手段之一,它力图削弱甚至消除中华文化对台湾的影响,企图破坏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文化基础。台湾分裂势力大搞“文化台独”等种种分裂行径,引起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的强烈反对!搞“文化台独”不得人心,决没有出路,分裂势力的企图绝不会得逞! 六、交流暨融合 两岸一家亲 两岸的语言虽然出现了某些差异,然而随着1987年11月2日台湾开放民众前往大陆探亲以来,两岸在人员交往、学术交流、经贸往来等活动中,相互渗透、互相同化,语言的交流也在两岸间自然而然地进行着,并逐渐在沟通,融洽而渐渐达到融和的境界。 从闽南方言发展历史的真实性可以看出:人同祖、语同根;台湾闽南语来源于福建的漳泉;而漳泉的闽南语来源于大陆中原的河洛等地。台湾闽南语与厦门闽南语尤其相近,说明台湾闽南语源自中华传统文化无可争辩;台湾闽南语与大陆闽南语源远流长。 自从2008年国民党马英九重新掌控台湾政局,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两岸形势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我们始终把两岸关系放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虑,我们始终把海峡两岸同胞的同根文化加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浙江省金华市“台湾义勇队纪念馆”落成仪式上志庆题词“同源同祖同文 连山连水连心”,正是表达了海峡两岸炎黄子孙的肺腑心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闽南语中华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同根文化,它的传承和弘扬对于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和凝聚力作用:它是海峡两岸炎黄子孙文化特质和历史价值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深广内涵;闽南语是海峡两岸同胞的联系纽带之一,它将维系着海峡两岸闽台人民的乡音情愫,沟通着海峡两岸人民共谋统一的信息, 维护着海峡两岸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争的事实和历史渊源!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建设战略部署。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八大的报告中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精神纽带,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随着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阶段,尤其是ECFA的签署,两岸经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取得重要成果,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非常必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增进两岸同胞民族与文化认同,不断提升两岸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而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更加牢固,促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落实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台湾乡亲们肩负着历史重任!我们一定努力积极地、稳步地推进海峡两岸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使之常规化、机制化并向更高水平迈进;两岸双方通过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宣导认同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理念,增进台湾同胞身为中国人的认同;在传统文化的交流中增强精神纽带,在传统文化的直接往来中增进彼此感情,真正像一家人一样凝心聚力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塑造中华文化时代形象;正像习主席所说的“两岸一家亲!”相信我们历史悠久的伟大祖国一定会和平统一!海峡两岸炎黄子孙一定能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荣耀!(作者系台盟杨浦区委盟员)
我陪同台湾来的兄弟几次经福建厦门到福建南安为父母亲扫墓,就住在厦门姐姐家。台湾兄弟说:“到了厦门就如同到了台北,不仅语言相同,连生活习惯、饮食文化、民俗风情都雷同”。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语言相通,就好像一家人一样,感觉特别亲切。如:“贤早,食饭末”?(“早上好,吃饭了吗”)?“你是台湾都位人”?(你是台湾哪里人)?“有人在咧无?”(有人吗)?“我连鞭来”,(我马上来),“罕得出门,你着较细腻咧!”(难得出门,你要多加小心!)“有什么需要到脚手的,做汝讲。”(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你尽管说。)“下晚较早歇困咧!”(今晚早点休息吧!)等等,语言相同到使你分辨不清是台北人与厦门人在对话。这种最最朴实,最最真切,最最温馨的乡音乡情之情愫,更是证明了闽南台湾一家亲的历史史实……。
一、台湾闽南话与厦门闽南话
我小时候住在厦门,从小就会讲厦门闽南话;又因为父母亲同祖父母住在一起,祖母他们出生在台湾,长期生活在台湾,来厦门的时间不长,一口台湾闽南话不离口,我也就又熟悉起了台湾闽南话。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我并不觉得台湾闽南话与厦门闽南话有什么大的差异。后来祖母告诉我:“我们讲的都是河洛话。”其实台湾话与厦门话在语音上的差异比起厦门话同漳州,泉州话之间的差异要小得多,仅仅是地域上的腔调或语音略有不同而已。如同上海浦西的沪语与浦东的沪语有些腔调或音调上的差异一样;或者说如同上海市与苏州、无锡、杭州的语言听起来有较大的差别但大家都能听得懂一样的道理。
其实,台湾闽南话是明清时期由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移民传入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台湾闽南话与大陆闽南话源远流长!借口台湾本土文化的“文化台独”想凭台湾文化“脱中国化”以脱离根的联系,是永远行不通的!
台湾的语言学家兼史学家连横(现任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祖父)在他撰编的《台湾语典》一书的自序中写道:“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其源既远,其流又长”。已是再清楚不过的表白了!
二、闽南语的渊源
台湾闽南话简称台湾话,现在台湾称“台语”,亦俗称“福佬话”或“河洛话”;它和厦门闽南话同属于闽南话系统,即闽南语系;都属于“漳泉混合语”。那么,它们共同的语言基础又是来自何方的呢?
翻开历史的一页看一看:所谓河洛话,是指中原一带的语言;而中原的语言又是如何传到福建沿海地区的呢?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自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处大量移民后,数百年间,洪洞移民后裔足迹已遍及海峡两岸;早在上古、中古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加上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中原的汉人成群结队多次大规模地南下迁移到福建的闽南地域,把中原黄河洛水流域的语言也带到了闽南,逐渐形成为一种汉语方言,这就是河洛话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闽南话的事实,也证明了海峡两岸的“老祖家”(老祖宗)皆在中原。应该说:闽南语是源自古汉语的;确切地说:它属于古汉语的一个地域分支,经过几个历史时期的变化而发展形成的。因为现在的福建闽南语在词汇方面、在语法方面、在语音方面也都还保留着上古、中古时期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里的“新妇”一词,直到今天,不论是台湾还是厦门,均作“媳妇”解释,且读音也完全相同,这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又如“阿嬷”(祖母),“阿姆”(妈妈) ,“破糊糊”(破烂不堪),“踢拖人”(白相人),“古意骨力”(老实勤劳),“透早”(清晨),“顾三顿”(糊口)等;其读音、解释也都一样;还有如上等大米,台湾与厦门均称“凤梨米”, 指如同菠萝(即凤梨)一样香甜的好米等等;可以说,两岸的读音和释义均相同。
福建的大量移民又移向台湾,移向广东潮汕地区,移向东南亚甚至欧洲,也就把福建闽南话移向了世界各地,不仅台湾讲闽南话,广东的潮汕地区也讲闽南话:我去过广东汕头,完全可以自如地与他们通话交流,尽管腔调相差甚远。东南亚由于华侨多,也都讲闽南话;我区的不少归侨看到我,就会很高兴地用闽南话与我交谈起来:“贤早”(你早)!“最近在无闲什么”?(最近在忙些什么)?“你身体不好,着较细腻咧”(你身体不好,要多加小心)。“多谢”(谢谢)!“受你致阴”(托您的福)!“费神你啦”(劳您驾啦)!“免细腻”(不用客气)。“有闲来踢拖”(有空来玩)等等。那种温馨的亲切感使我感到真好像是一家人一样,根本感觉不到台湾话和闽南话有什么差异。从语言发展的真实性来看:具有悠久历史的福建闽南语现如今已成为一个超省界,超地区界,乃至超国界的汉语方言了!台湾闽南语更是如此!这是任何人也无法否定的事实。
三、台湾闽南语的发展
今天流行于台湾的闽南语主要是从明代、清代开始传入台湾的;郑成功于1661年(明朝)率兵25000人,战舰近500艘,在厦门鼓浪屿的日光岩操练水兵后,从金门料罗湾出航东指台湾,经过浴血奋战,打败了当时有“海上霸王”之称的荷兰殖民者,完成了收复祖国宝岛的民族伟业。郑成功是福建南安石井镇人(属泉州),他带去的闽南籍官兵在台湾落地生根、安家落户 ;在他们统治的郑氏三代时期,“同化政策”使他们世世代代传承着自己的闽南地方语言,他们对台湾的开发和台湾闽南方言、闽南民谣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台湾的开垦祖先们的一首“思乡曲”,“谓台湾头唱到台湾尾,唱透透”。(从台湾头唱到台湾尾,唱遍了)。这句话的意思和语音与厦门话完全一致。后来大量的泉州、漳州移民进入台湾,更使闽南地域语言在台湾得到不断发展,直至传播到整个台湾岛。如:“你介我”,(你和我),“打拚”(奋斗);“心肝仔子”(宝贝儿子);“淡薄仔”(稍许有一点);“一滴仔”(一点点);“钻磅空”(钻隧道)等等,也都与厦门话一模一样。尽管不漳不泉,但均属于闽南方言 ;这一历史事实任谁也无法否定!由于海峡两岸同宗同族、语言同源,割也割不断、离也离不开的亲情关系使得台湾闽南话与厦门闽南话如此相近。
我陪同台湾来的兄弟几次经福建厦门到福建南安为父母亲扫墓,就住在厦门姐姐家。台湾兄弟说:“到了厦门就如同到了台北,不仅语言相同,连生活习惯、饮食文化、民俗风情都雷同”。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语言相通,就好像一家人一样,感觉特别亲切。如:“贤早,食饭末”?(“早上好,吃饭了吗”)?“你是台湾都位人”?(你是台湾哪里人)?“有人在咧无?”(有人吗)?“我连鞭来”,(我马上来),“罕得出门,你着较细腻咧!”(难得出门,你要多加小心!)“有什么需要到脚手的,做汝讲。”(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你尽管说。)“下晚较早歇困咧!”(今晚早点休息吧!)等等,语言相同到使你分辨不清是台北人与厦门人在对话。这种最最朴实,最最真切,最最温馨的乡音乡情之情愫,更是证明了闽南台湾一家亲的历史史实……。
四、两岸闽南语差异的形成原因
为何台湾闽南语与厦门闽南语会有一些差异呢?原因在于台湾闽南语经过十七世纪以来,尤其是近百年来的逐步演变以后,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所至。
一是荷兰语对台湾闽南语的影响:西班牙人,荷兰人从1624年至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前)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整整三十七年,荷兰语对台湾语稍有影响:比如台湾现在仍然用“甲”作为面积单位,这就是荷兰语cap的译音。
二是客家话对台湾闽南话的影响:清朝康熙25年、即1685年,首批客家人进入台湾开垦下淡水溪流域:客家话与闽南话相互影响,如:“艋岬”(一种大型帆船)一词被演化成码头一带的称呼。
三是日语对台湾闽南语的影响:从1895年甲午战争到1945年太平洋战争,日本统治台湾整整五十年。在这期间,日语对台湾闽南语的冲击最大:日本的奴化教育规定:所有台湾人的在校学生(包括大陆的日本人统治区域)都只准讲日语而不许讲台湾语,这就是现在在沪老台胞的日语讲得比闽南语流利的原因所在;就连台湾歌曲,也都是日本调子的,如:“雨夜花”,便是一首典型的日本曲调的台湾民谣,且流行甚广 :内容明着说是美丽的花朵被风雨吹凋谢,影射烟花女子的悲哀,而实际上是暗示台湾人被日本人统治的哀怨心情。还有如日语中的“汉字”词汇改为闽南音的词汇;像“便所”(厕所),“料理”(做菜)等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侵略是闽南语在台湾的最大演变!可见,日本不仅从政治、经济,甚至文化、生活习惯、语言等各方面都对台湾进行渗透:日本文化的无形侵略使台湾人“眼屎吞北内”(眼泪吞肚内),严重影响了台湾闽南语的正常发展。
四是台湾的少数民族语言对台湾闽南语的影响:尤其是“平埔族”长期在平原与汉人杂居,语言相互渗透:如“牵手”(妻子的意思)一词,现在台湾普遍应用,而厦门很少讲;因为这一词汇是由“平埔族”的婚姻习俗引用过来的。引用平埔族或高山族语言的地方还不少,如:台湾,鸡笼,葫芦敦,打狗,斗六等等。
五是国民党统治台湾五十年:由于国民党官兵大都是西南方或北方人,由此台湾盛行了“国语”(即普通话),再加上蒋家的反攻大陆政策,严格管制台湾话及台湾民谣的流传,至使台湾的语言文化逐渐衰退:岛上的众多年轻人只会讲国语或英语而不说台湾话(一般能听懂)。直至七十年代,一连串的内忧外患冲击着台湾,也唤醒了知识分子们的良知,才使得台湾闽南语言文化又逐渐盛行起来;但至此已出现了两岸闽南语间的些许差异。如“爱人”:大陆指已婚的丈夫或妻子;而台湾则称未婚的恋爱对象;又如“公车”:大陆指公家车,台湾却指公共汽车等。同时出现了国语与闽南混合语:如“阮还在念书”(读书),“伊是我的朋友”,“请指教,咱大家共同努力”,“祝大家健康长岁寿!”等。
五、“文化台独”行不通
2000年陈水扁一上台,便鼓吹“本土文化就是台湾文化”, 否认两岸文化的历史渊源。他利用一些别有用心的台湾语言学界的“台独份子”提出所谓“抢救台语”的活动,胡说什么“台语就是台湾的’国语’”,什么“台湾话走向标准化”等,企图使“台语”独立于闽南语系之外,还在学校开设“双语课”(国语,闽南语),鼓吹“台语的独立性”。后来,又纵容台湾岛内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大搞“通用拼音”,与大陆的汉语拼音(普通话)唱反调, 追求台湾文化的“本土化”、“脱中国化”、企图切断“根”的联系,妄图分裂中华传统文化,篡改历史和语言史的真相,大搞“文化台独”,以达到其分裂国家之目的。“台独”份子推行“文化台独”的一个所谓理论根据,就是台湾文化、尤其是台湾方言并非中华文化的一部份,而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文化,这是歪曲历史的“台独”言行。为维护语言发展的历史真实性、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我们已经翻开了历史,澄清了事实,对各种“文化台独”谬论给以严正驳斥,以正视听!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台湾闽南语与大陆闽南语源远流长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古语说得好:“欲亡人国,必先亡人史”,要分裂一个国家,必先破坏这个民族的语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促进两岸祖国统一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闽南语是海峡两岸同胞的交流工具——联系纽带之一,它将维系着海峡两岸闽台人民的乡音情愫,沟通着两岸人民共谋统一前景的信息,维护着两岸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事实!正因为如此,“台独”份子才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想要割断台湾语言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纽带!“文化台独”是分裂势力推行“渐进式台独”分裂图谋的极其重要的手段之一,它力图削弱甚至消除中华文化对台湾的影响,企图破坏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文化基础。台湾分裂势力大搞“文化台独”等种种分裂行径,引起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的强烈反对!搞“文化台独”不得人心,决没有出路,分裂势力的企图绝不会得逞!
六、交流暨融合 两岸一家亲
两岸的语言虽然出现了某些差异,然而随着1987年11月2日台湾开放民众前往大陆探亲以来,两岸在人员交往、学术交流、经贸往来等活动中,相互渗透、互相同化,语言的交流也在两岸间自然而然地进行着,并逐渐在沟通,融洽而渐渐达到融和的境界。
从闽南方言发展历史的真实性可以看出:人同祖、语同根;台湾闽南语来源于福建的漳泉;而漳泉的闽南语来源于大陆中原的河洛等地。台湾闽南语与厦门闽南语尤其相近,说明台湾闽南语源自中华传统文化无可争辩;台湾闽南语与大陆闽南语源远流长。
自从2008年国民党马英九重新掌控台湾政局,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两岸形势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我们始终把两岸关系放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虑,我们始终把海峡两岸同胞的同根文化加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浙江省金华市“台湾义勇队纪念馆”落成仪式上志庆题词“同源同祖同文 连山连水连心”,正是表达了海峡两岸炎黄子孙的肺腑心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闽南语中华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同根文化,它的传承和弘扬对于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和凝聚力作用:它是海峡两岸炎黄子孙文化特质和历史价值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深广内涵;闽南语是海峡两岸同胞的联系纽带之一,它将维系着海峡两岸闽台人民的乡音情愫,沟通着海峡两岸人民共谋统一的信息, 维护着海峡两岸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争的事实和历史渊源!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建设战略部署。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八大的报告中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精神纽带,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随着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阶段,尤其是ECFA的签署,两岸经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取得重要成果,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非常必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增进两岸同胞民族与文化认同,不断提升两岸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而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更加牢固,促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落实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台湾乡亲们肩负着历史重任!我们一定努力积极地、稳步地推进海峡两岸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使之常规化、机制化并向更高水平迈进;两岸双方通过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宣导认同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理念,增进台湾同胞身为中国人的认同;在传统文化的交流中增强精神纽带,在传统文化的直接往来中增进彼此感情,真正像一家人一样凝心聚力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塑造中华文化时代形象;正像习主席所说的“两岸一家亲!”相信我们历史悠久的伟大祖国一定会和平统一!海峡两岸炎黄子孙一定能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荣耀!(作者系台盟杨浦区委盟员)
日期: 201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