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 大 | 中 | 小 | 】 |
近年来,我国持续放宽和优化来华入境过境免签等政策,不断扩大出入境口岸和入境人员停留活动区域,外国来华旅游人次因此激增。韩国游客挤爆上海,“周末到上海”等现象频出,极大地提振了2025年入境旅游发展的信心。购物与消费作为旅游过程中重要的体验环节,免税、退税政策带来的价格优势显著提升了外国游客的消费意愿。
一、问题
(一)布局失衡,覆盖体系有待健全
1.网络布局落差显著:截至2024年底,上海离境退税商店数量为582家,虽多于广州(367家),但与北京(1146家)存在显著差距。在“即买即退”服务推广上,上海仅210家试点商店,对比日本东京上万家覆盖全业态(百货、药妆、便利店、小商店)的即买即退网络,便捷性差距明显。
2.结构分布“三重三轻”:当前退税商店呈现“三重三轻”特征,即核心商圈多于特色街区;主打国际品牌的商店多于主打本土品牌的商店;头部企业成为退税商店的比例远高于中小商户。这种结构性失衡致使游客消费过度集中于少数大型商场,极大抑制了特色商业街区和本土品牌的消费潜力。尤为突出的是,国际品牌占比过高挤压本土品牌市场空间,不利于通过离境退税渠道传播中国特色商品文化,限制了“国货潮品”的国际化进程。
(二)对接滞后,系统效能有待提升
一个完整的离境退税环节为:退税商店购物(取得发票+退税申请单),海关核验盖章,退税柜台申请退税。
1.数电发票与退税系统脱节:随着数电发票的广泛推行,系统无法自动对接数电票,退税商店为境外旅客开具《离境退税申请单》时,需手工录入大量信息,操作成本大幅增加,旅客购物体验也受到影响。以位于机场内的香雪海公司为例,自数电票推行后,被迫增设专人专岗应对手工录入,单笔交易(平均含5件商品)的开单时间需要2-3分钟,极易造成旅客行程延误。
2.系统功能不完善带来操作不便:在操作层面,系统本身存在诸多需改进之处。例如商品列表仅支持数字编码搜索,不支持中文模糊搜索,若工作人员不熟悉十几位的数字编码,就只能从几千条代码中手动查找商品,严重降低工作效率。
(三)模式传统,办理体验有待改善
1.服务时段不够灵活:目前,上海退税柜台以传统人工办理为主,退税窗口服务集中于工作日特定时间段,非工作时间仅提供信箱投递服务,无法满足24小时服务需求。
2.办理现场拥堵严重:离境退税办理集中在机场等特定口岸,航班离境高峰期时,办理业务的旅客数量激增,现场拥堵现象频发。长时间排队不仅占用旅客大量时间,甚至可能导致部分旅客错过航班,降低服务满意度。
3.数字赋能相对不足:与杭州、南京等城市推行的数字化退税模式相比,上海离境退税业务对人工操作的依赖度较高,流程繁琐、办理时间长,难以满足旅客对便捷服务的需求。
二、对策
(一)深耕本土,打造品牌退税示范体系
1.构建国货退税标杆:建设“国货潮品退税标杆城”,打造“国货退税旗舰馆”,集中展示科创潮品,如大疆产品、华为手机;非遗手作,如上海绒绣、海派玉雕;以及老字号品牌,如老凤祥、上海牌手表等。对本土品牌实施“基础退税(11%)+特色补贴(3%)”政策,单店年度补贴上限50万元,并实现集中退税。
2.发行上海入境消费券:参照海南“离岛免税消费券”经验,设立“上海入境消费促进专项资金”,发行“上海入境消费券”。在国际机场到达层张贴多语种宣传栏目,消费者扫码即可将消费券绑定至支付宝和微信账户领取。
3.探索直播消费新路径:借助小红书等本土直播平台,邀请主播在退税旗舰馆现场带货,标注“退税后到手价”,同步推送退税流程攻略,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同时支持线上下单、机场提货,提升消费便利性。
(二)协同赋能,优化退税管理信息系统
1.实现数电发票自动对接:国家税务总局应加大对离境退税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投入,尽快实现系统与数电发票的自动对接,减少手工录入工作,提高退税申请单开具效率,降低人工操作失误风险。
2.完善系统功能:优化商品搜索功能,实现中文模糊搜索,方便商店工作人员快速定位商品。同时,改进国籍查询功能,确保输入常见国家名称能够准确显示对应国家信息,简化操作流程,提高系统的易用性。
(三)科技助力,打造便捷退税服务模式
1.有序推进自助终端服务:借鉴杭州的成功经验,根据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等主要离境口岸的客流量和旅客需求,分阶段投放20-30台离境退税自助终端,并逐步向其他口岸推广。
2.搭建扫码退税信息化平台:参考南京的先进做法,开发“上海离境退税即时退”小程序。旅客在退税代理机构柜台扫描带有退税标识的二维码,上传退税信息及相关凭证,并将纸质材料投递至专用信箱,即可实现税金实时到账(银行卡到账时间为1-3个工作日)。
日期: 2025-06-20